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

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只有吃饱了,比如效率突破18%、20%,可以和钙钛矿、硅基太阳能电池掰掰手腕了,这时候才能去考虑建立理论模型,解决工业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突然就取得突破,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不止有机光伏领域是这样的,现今其他的科研领域也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热门的科研领域。

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容易取得突破的领域基本上早就已经突破了,剩下的大多都是难啃的骨头。

有人说:“钙钛矿和石墨烯,两大领域养活了很多科研人”,“鸟屎掺杂石墨烯都能让它的性能变好”。

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两个领域很容易水文章,也水了很多文章”。

他们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每年这两个领域都有很多cns文章发表,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更是不计其数。

比如,曹某到现在研究石墨烯,已经发表了7篇《自然》。

但目前不论是钙钛矿还是石墨烯,却都还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实现产业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挺水的。

发了这么多顶刊,占用了这么多科研资源,却没有丝毫的实际产出。

但反过来想,如果人们都不去水文章,那这两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也就无从发展。

“水”的背后,其实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文明的科技进展陷入了停滞,或者说低速发展的境地。

原先需要100点数就可以点亮的科技树,现在可能需要100w点数才能点亮。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研从业人员的总能力值随着文明的发展,有所提高,比如提高了100倍,但点亮科技树消耗的时间却还是原来的100倍。

换言之,“水”只是发展缓慢的一个外在表现。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也能知道,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站在头部的科学家们,大概率还是对科研有所追求的,如果真的有能力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谁又会想去水文章呢。

看完魏老师发过来的文献,许秋又去wos网站上查了一下自己的几篇工作,现在已经到了2月份,应该会更新一次文章的信息。

结果发现,pce11给体的am文章,也就是许秋第一篇大满贯的文章,现在已经失去了热点文章的小火苗标识,不过仍旧保留了高被引的小皇冠。

这也很正常,毕竟pce11材料的结晶性太强,和富勒烯受体适配度还可以,但和大多数非富勒烯体系的适配度不高。

而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富勒烯对有机光伏领域长达近20年的统治已经结束,pce11也就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itic受体的am文章,热点文章和高被引的标识均存在,而且被引用次数已经成功突破100次,达到了168次,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非常快。

这主要是因为近期非富勒烯相关的文章呈现井喷态势,光sci一二区的文章,在这一个月里就有近30篇被发表出来,如果算上魏兴思没有检索到的sci三四区文章,这个数量只会更高,可能会超过50篇。

而现在发表的有机光伏领域文章,大多数都和itic相关,因此基本都会去引用许秋最早发表的itic文章。

另外,itic相关的《焦耳》综述,以及idic-4f受体的《自然·能源》的文章,均被评为热点文章和高被引文章,获得了小火苗和小皇冠标识。

同时,这两篇文章的实时被引用次数也均超过了两位数,增长速度同样非常的快。

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现在许秋和魏兴思已经成为了有机光伏领域的领军人物,发表出去的文章被其他课题组关注并引用的可能性非常高。

就算其他作者只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发文章不去引用许秋文章的话,万一文章审稿的时候被发到了魏兴思这边,那不就尴尬了……

毕竟,不同审稿人的意见,在期刊编辑那边也是不同的,像是现在的魏兴思课题组审有机光伏领域的稿件,如果给出一个拒稿意见,基本上这篇文章就凉凉了。

把几个新出来的小火苗和小皇冠截图保存下来之后,许秋关闭了wos的网页。

几天后,模拟实验室中传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好消息。

那就是经过一系列的侧链调控,最终诞生了三个效率突破17%的二元单结体系。

对应的受体材料名称分别为y15、y18和y20,它们与j4给体材料结合制备出来的器件,最高效率分别可达17.17%、17.02%和17.40%!

最佳体系j4:y20的效率,甚至反超了之前《科学》文章中叠层器件的最高效率17.36%!

具体来说,y15、y18、y20都是对y14进行侧链调控而得到的材料。

在初始y14材料中,tt单元上的侧链为直链的十一烷基(c11),也就是十一个碳原子的直链饱和烷烃,氮原子上的侧链为2-乙基己基(eh),也就是8个碳原子的支链状饱和烷烃。

首先,y15材料。

它相比于y14材料,仅更改了tt单元上的侧链,变更为直链的壬基(c9),也就是九个碳原子的饱和烷烃,氮原子上的侧链保持eh不变。

y15体系器件性能获得小幅度的提升,许秋简单分析后,将其归因于“缩短侧链让受体分子堆砌更加容易实现,进而提升材料的电荷迁移率”。

当然,实际上影响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这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平衡结果。

比如,许秋还合成了y16材料,它相比于y15材料,进一步缩减tt单元上的侧链,变更为直链的庚基(c7),也就是七个碳原子的饱和烷烃,氮原子上的侧链保持eh不变。

y16与j4材料共混后的器件性能,只有12.68%。

相较于y14体系16%的效率,和y15体系17%的效率,y16体系效率下降幅度非常大。

y16性能缩水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侧链太短,导致材料的溶解性难以保证,比如y14和y15在常温条件下,可以配制15毫克每毫升的氯苯溶液,而y16需要加热到80摄氏度以上,才能配制出同样浓度的溶液;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侧链太短,导致分子堆砌的太过容易,giwaxs结果中,y16材料的结晶信号明显强于y14和y15,这就使得y16材料的结晶性太强,难以与j4给体材料实现有效的共混,共混形貌较差。

其次,y18材料。

它相比于y14材料,仅更改了氮原子上的侧链,将其变更为了2-丁基辛基(bo),也就是12个碳原子的支链状饱和烷烃,tt单元上的侧链保持c11不变。

dft模拟分析结果表明,y14材料的分子骨架具有15度的扭转角,共平面性较差,而y18材料分子骨架的扭转角只有5度。

因而,许秋将y18材料性能的提升归因于“y14材料tt单元上的eh侧链空间位阻比较大,使得y14分子骨架共平面性较差,影响其电荷输运性能”。

最后,y20材料。

它综合了y15和y18的优点,既将tt单元上的侧链,变更为直链的壬基(c9),又将氮原子上的侧链,变更为2-丁基辛基(bo)。

最终,y20材料表现出器件性能上的突破,以及1+1>1的结果。

除了成功跨入17%俱乐部的y15、y18和y20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失败”的y系列材料,比如刚刚的y16材料就是一个例子,直接扑街到了12%。

这也表明,侧链的细致调控,对于y系列材料最终器件性能的影响还是非常关键的。

从这一点来看,y系列材料的调控过程和当初pce11材料的调控非常的像,也都是主要针对于侧链的调控。

许秋顿时找到了一个能够合理自引那篇pce11的am文章的理由。

说实话,过年期间y系列受体材料的摸索工作能够这么顺利,许秋也是稍微有些意外的。

想想当初,他开发出y3材料,效率做到了14.8%,但想往上突破到15%,就像便秘一样,废了半天劲都上不去。

而现在,自从开发出y12以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直接把效率从15%冲上了17%。

不过,其实也可以理解。

科研这玩意,就和拉稀一样,只要找到关键点,最开始那一下出来了,后面就顺利多了,如同“灵感喷薄而出”一般。

当然,就像稀总会拉完,提升也都是有极限的。

比如,现在怎么把这个17.40%,继续向上突破达到18%,甚至更高,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好在许秋现在手中的底牌还有不少。

在摸索y系列材料的过程中,他为了对比方便,一直是把给体材料锁死为j4。

现在,他通过文献阅读,已经丰富了自己的给体库,有很多其他的给体材料可供选择。

包括之前从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以及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那边得到的l2、l6、s1几种材料,许秋都已经同步开发出了他们当前的材料,以及更新的材料版本。

这种做法,有一点像是南山必胜客的做法。

比如当初快乐网开发出来的快乐农场,眼看就要盈利了,结果南山必胜客也开发了一款南山农场,直接免费,然后就把快乐农场给弄死了。

不过,科研嘛,大家都是为了整个领域的进步,互相借鉴彼此的成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论文发出来,就是为了让别人参考嘛,不然为什么要发表呢。

而且,许秋虽然在l2、l6、s1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修改,比如引入氟原子、氯原子等等,但并没有把材料名称进行大改,而是直接叫为l2-cl、l6-f等等,还是比较给原作者面子的。

因此,接下来,摸索的重点,就是用这些新材料去和y15、y18和y20进行排列组合。

除此之外,关于加工工艺,许秋这边还有各种精细优化的手段,包括溶剂添加剂、热退火、溶剂退火、真空放置、热旋涂、喷涂……

开拓了这么多方法,现在总有一款可以用的上。

总之,目标就是冲击18%!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