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崇祯十七年 > 【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作者:shitou

2024/07/28

第七章 大战在即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地址发布页ltxsdz.com发布页Ltxsdz…℃〇M

在乾清宫深邃的殿堂内,崇祯帝眉头紧锁,面对着西南叛乱的消息,他深知

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在朝臣的举荐下,他决定重新起用朱燮元,这位曾屡建战功

的老将,希望他能再次为朝廷稳固江山。

朱燮元接到圣旨,立即启程前往贵州,一路上风尘仆仆,心中却燃烧着报国

的热忱。抵达后,他迅速整顿军务,征发云南兵力,攻下了乌撤,四川兵出永宁,

毕节亦告克复。朱燮元亲自率领精兵驻扎在陆广,准备迎战来犯的水西兵。

安邦彦与奢崇明,这两位叛军首领,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水西兵向陆广进发。

朱燮元得知敌军动向,立即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命令贵州总兵许成名率领

部队佯退,诱敌深入,同时秘密派遣三路兵马,直捣叛军的老巢。

在永宁,四川总兵候良柱和副使刘可训已经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候良

柱身先士卒,刘可训运筹帷幄,两人配合默契,与叛军周旋。待到许成名的部队

与他们会合,三军合围,对叛军发起了致命的一击。

崇祯二年八月初十日,战斗达到了高潮。在朱燮元的指挥下,明军大破水西

兵,斩杀了安邦彦与奢崇明,俘虏了数千敌军。这场胜利,如同曙光初现,照亮

了西南的阴霾。朱燮元并未就此满足,他继续追击,迫使安位投降,水西和永宁

地区的叛乱得以平息。

捷报传至京城,崇祯帝在乾清宫中闻讯,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他对朱燮元

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心中对这位老将军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这边朱燮元平定了西南的叛乱,而辽东的袁崇焕的恶梦才刚刚开始。

在辽东的边陲,袁崇焕站在城墙之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的群山。他刚

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处决了毛文龙,这位东江镇的总兵官,虽然曾是抗

金的将领,但因种种原因,最终与袁崇焕走向了对立面。这一举动,无疑将辽东

的局势推向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东江镇,原本是毛文龙的地盘,如今却因他的死而陷入了混乱。袁崇焕知道,

他必须迅速行动,整合这支曾经桀骜不驯的军队,将其变成自己手中的利剑,以

备不时之需。他开始着手整顿军纪,选拔忠诚的将领,同时加强对士兵的训练,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东江兵马打造成一支铁军。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盛京的宫殿中,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着准备。毛文

龙的死讯传到他耳中,虽然暂时解除了后方的威胁,但皇太极的心中并没有多少

喜悦。他清楚,袁崇焕是个不容小觑的对手,东江兵马一旦整合完毕,将会成为

女真人的心腹大患。

皇太极回想起父亲努尔哈赤的死,那是一场与袁崇焕的战斗中,被明军的大

炮所伤,最终不治身亡。那一幕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皇太极的心中,提醒着他,

袁崇焕绝非易于之辈。他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以应

对可能的冲突。

在辽东的大地上,两股力量正在暗中较量,一股是袁崇焕手下逐渐吸收凝聚

的东江兵马,另一股则是皇太极领导下的女真铁骑。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等待着决定命运的一刻。

袁崇焕站在城墙之上,夜风吹拂着他的战袍,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知道,

与女真人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智慧和勇气。他深吸一口气,望着星

空,心中默默发誓,无论如何,他都将守护这片土地,直到最后一刻。

而在盛京,皇太极也在审视着地图,思索着战略。他知道,与袁崇焕的较量,

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他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让任何一次失误,

成为对手的可乘之机。

皇太极的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在地图上徘徊,思索着如何破解眼前的僵局。

关宁防线坚固如铁,袁崇焕的兵马更是锐不可当,正面交锋,女真人似乎并无胜

算。

皇太极深知,战争不仅是刀剑相向,他需要一个出其不意的策略,一个能够

打破僵局的奇策。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他的心中逐渐酝酿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决定绕过袁崇焕的关宁防线,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决策,但也是唯一能够

改变战局的策略。皇太极计划率领精兵,穿越茫茫的蒙古草原,绕道南下,直逼

明朝的京畿地区。这一行动,无疑是一次大胆的赌博,但皇太极相信,只有这样,

才能迫使袁崇焕分散兵力,从而减轻沈阳的压力。

他召集了最信任的将领们,将这个计划和盘托出。在昏暗的灯光下,将领们

的表情从最初的惊讶转为坚定。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远征,但为了

女真的未来,他们愿意追随皇太极,哪怕是走向最危险的道路。

皇太极的心中充满了决断和果敢。他知道,袁崇焕是个谨慎而精明的对手,

不会轻易上当。但皇太极也了解袁崇焕的责任感和对大明的忠诚,他相信袁崇焕

不会放弃京畿的安危,不会让女真人轻易蹂躏大明的腹地。

在决定命运的一刻到来之前,皇太极开始着手准备。他精心挑选了最精锐的

骑兵,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装备,同时派出侦察兵,密切监视关宁防线的动向,

确保行动的隐秘性和突然性。

随着计划的逐步实施,皇太极的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忧虑。他知道,这一战,

不仅是对女真勇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自己智慧和勇气的考验。他将所有的希望

和梦想,都寄托在了这次远征上,期待着能够一举改变女真人的命运。

而在明朝的边关城池中,袁崇焕身披战袍,眉头紧锁,他的目光透过窗棂,

凝视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谈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感到意外,归还辽东——这

是大明的底线,也是他作为守关将领的尊严所在。他知道,皇太极同样不会在这

个问题上让步,和谈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袁崇焕开始着手加强关宁防线的防御,同时秘密派遣信得过的斥候,深入敌

后,收集情报。他需要了解皇太极的一举一动,以便在这场心理战中占据上风。

他下令加强夜间的巡逻,提高警戒,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与此同时,在盛京的宫殿内,皇太极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着准备。和谈

的破裂,虽然让他失去了一个暂时缓解压力的机会,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武力

解决问题的决心。他开始调动兵马,储备粮草,同时派出使者,向蒙古部落传达

自己的意图,寻求可能的联盟。

皇太极知道,和谈的破裂意味着双方的关系再度紧张,他需要利用这段时间

来迷惑袁崇焕,让他无法准确判断女真人的下一步行动。他下令在边境线上制造

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以此来掩盖真正的战略意图。

在这段紧张的时间里,双方都在进行着心理和战略上的较量。袁崇焕和皇太

极,两位智者,都在用尽一切手段来迷惑对方,争取时间,准备着最后的决战。

在辽东的大地上,战争的阴云再次聚集,双方的军队都在紧张地调动着,士

兵们擦拭着武器,战马在马厩中嘶鸣,一切都在等待着那个决定性时刻的到来。

在辽东的边关,袁崇焕的心中始终有一片阴影挥之不去,那就是蓟州的防务。

虽然关宁防线固若金汤,但蓟州的薄弱却让他夜不能寐。他深知,一旦蓟州失守,

北京将无险可守,京师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还在崇祯二年三月,春寒料峭。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城墙上,远眺着北方的

群山。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蓟州的防务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他深

知,蓟州地处京师的北大门,是京城的屏障,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他曾多次上疏,声音中带着急切和忧虑:「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

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他主张接济笼络蒙古哈剌慎部,以

此来稳固蓟州的防线,防止后金的侵袭。

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他知道,如果不能加强蓟州的防务,一旦后金和蒙古联手,大明的江山社稷将面

临巨大的危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袁崇焕没有放弃,他继续上疏,重申蓟门的单弱,主张

加强防范,安置重兵。他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职责,更是对大明的忠诚。他

不愿意看到京城遭受战火的蹂躏,不愿意看到百姓流离失所。

宁远城中,袁崇焕的书房灯火通明,他的目光在地图上反复审视,思索着如

何加固蓟州的防线。遵化,作为蓟镇辖下的重要城池,其防御力量的薄弱一直是

他的心病。他深知,只有在那里增设团练总兵,才能有效增强防御,抵御可能的

女真侵袭。

袁崇焕提起笔,写下了一封奏折,建议朝廷在遵化添设一名团练总兵,并推

荐了他认为合适的人选——王威。他知道王威有能力担此重任,但也知道王威刚

刚遭受弹劾,这可能会影响兵部的决策。尽管如此,袁崇焕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他相信王威的军事才能,更相信蓟州防线的重要性。

然而,奏折送至京城后,兵部的回复却让袁崇焕感到失望。他们以王威遭受

弹劾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

道,蓟州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大明的安危。

九月初八日,袁崇焕接到谍报,称女真人的军队已经渡过辽河,正向蓟州方

向进发。他立即行动起来,派遣参将谢尚政等率领三千精兵,火速前往蓟州协防。

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然而,顺天巡抚王元雅却对这突如其来的警报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是袁崇

焕试图插手他的地盘,因此下令谢尚政等返回。袁崇焕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

满了愤怒和无奈。他明白,王元雅的猜疑和短视可能会给大明带来灾难。

在宁远城的城墙上,袁崇焕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自

己必须继续努力,不仅要对抗外敌,还要应对内部的猜忌和争斗。

在辽东广袤的黑土地上,女真人的营帐如繁星般点缀在寒冷的夜空下。皇太

极站在营帐前,凝视着远方,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而又忧虑的光芒。女真人的军

队虽然野战能力强劲,但生产方式的落后,让他们不得不依赖于以战养战的生存

方式。

女真人的军队如同一群饥饿的狼群,所到之处洗劫一空。他们掠夺粮食、财

物,甚至人口,以此来维持军队的运转和壮大。然而,随着战事的接连失利,损

失惨重,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开始显现出其脆弱性。女真人的军队开始入不敷出,

原本的战利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皇太极深知,女真人的生存之道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看着营帐中那

些饥饿而疲惫的士兵,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食物的渴望,对

未来的迷茫。皇太极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解决之道,女真人的军队将不战自

溃。

就在这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降临了。粮食短缺,疾病蔓延,女真人的

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皇太极站在营帐前,望着那些因饥饿而瘦弱的士兵,

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知道,活下去的唯一机会就是拼死一战,只有通过战斗,

才能获取生存的希望。

皇太极即位后,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和众多的挑战。他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统

治,必须先解决周边的威胁,尤其是蒙古诸部的动向。皇太极的目光穿透了宫廷

的烟云,落在了辽阔的蒙古草原上。

崇祯元年的早春,二月的寒风凛冽,敖木伦河畔仍旧覆盖着厚厚的冰雪。皇

太极亲率一支精骑,穿越了茫茫雪原,目标直指多罗特部落。他的行动迅速而果

断,如同冬日里的一道闪电,击破了敖木伦河畔的宁静。

多罗特部落未曾预料到皇太极的突然袭击,他们还沉浸在冬日的宁静与安逸

之中。然而,当女真人的骑兵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他们才惊觉到危机的降临。

皇太极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了部落的防线,俘获了一万余人。这场

闪击战,不仅展示了皇太极的军事才能,也震慑了其他蒙古部落。

九月,秋高气爽,皇太极再次集结满、蒙联军,向察哈尔部发起了军事行动。

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穿越了辽阔的草原,追至兴安岭。在那里,他们与察

哈尔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皇太极身先士卒,他的英勇激励着士兵们奋

勇向前,最终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两次军事行动,为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接进攻明京师创造了条件。皇太极

的心中,已经开始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计划——一个足以改变女真人命运的计划。

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年轻的崇祯帝坐在龙椅上,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

头紧锁。他的目光在袁崇焕的上疏上稍作停留,但随即又被其他紧急的事务所吸

引。尽管袁崇焕的警告如警钟般清晰,但在皇帝看来,宁锦防线的坚固似乎是京

城安全的保障。

在辽东的宁远城,袁崇焕站在城墙之上,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因为他知道,

皇太极不会就此放弃。宁锦防线虽然坚固,但女真人的野心和皇太极的智谋,让

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两次上疏,恳请朝廷加强对蓟州一带的防御,但都如石沉

大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袁崇焕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皇太极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一

旦决定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北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

一幕:蒙古的骑兵作为向导,引领着女真人的铁骑,穿越长城的缺口,直逼京城。

在紫禁城的朝会上,大臣们争论不休,对于袁崇焕的警告,有的不以为然,

有的则忧心忡忡。崇祯皇帝听着朝臣们的争论,心中也不免动摇。但他仍然希望

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保证京城安全,又能避免无谓消耗的方案。

崇祯二年的十月初二,皇太极的决策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缓缓拉开了

帷幕。在蒙古喀喇沁部的骑兵引领下,八旗大军踏上了绕过宁锦防线的征途,目

标直指明朝京畿的柔软腹地。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辽阔的蒙古草原,马蹄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脆。皇太极

身披战甲,端坐在战马之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身边,是蒙古喀喇沁部

的骑兵,他们身着异域的服饰,手持长矛,脸上写满了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渴望。

随着皇太极的一声令下,大军开始缓缓前行。蒙古骑兵作为先锋,他们熟悉

这片土地,知道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丘。他们带领着八旗兵,穿越草原,绕过

关隘,直指长城的脆弱之处——龙井关和大安口。

大军快速移动,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仿佛一条黄龙在大地上蜿蜒前行。

士兵们的脸上被风沙雕刻出坚毅的线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

与此同时,皇太极还派出了疑兵,他们如同幽灵一般出现在关宁防线的周围,

制造着各种动静,吸引着袁崇焕的注意力。这些疑兵时而佯攻,时而撤退,让明

军无法判断真正的攻击方向,从而分散了袁崇焕的兵力。

在宁远城中,袁崇焕站在城墙之上,眉头紧锁。他的目光穿透了远方的迷雾,

试图捕捉到敌人的踪迹。然而,疑兵的骚扰让他无法集中精力,他的心中涌起了

一股不安的预感。

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内,朝会正在进行,崇祯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

下的群臣。十月初七日这一天,他要在朝会上宣布一项重要的决定,以嘉奖袁崇

焕在防备后金中的卓越功劳。

阳光透过乾清宫的窗棂,洒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照亮了大臣们的朝服。崇

祯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他宣布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边疆的辛

勤工作和对大明安全的贡献。群臣纷纷低头,表示赞同和敬意。

然而,袁崇焕此时并不在朝会上,他正在锦州的城墙上,亲自视察防务。秋

日的锦州,天空高远,凉风习习,袁崇焕的目光锐利,检查着每一个防御细节,

与将领们讨论着可能的战术和策略。

直到十月十五日,袁崇焕才结束了他在锦州的视察,骑马返回宁远。一路上,

他的心中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忧虑,也有对皇帝嘉奖的期待。

十六日,当袁崇焕回到宁远的官邸时,一份来自京城的圣旨已经在那里等待

着他。他接过圣旨,展开阅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诸将和朝鲜使臣纷纷前来祝

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敬意和喜悦。

在宁远的官邸内,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庆祝仪式。诸将和朝鲜使臣围绕

着袁崇焕,向他表示敬意。袁崇焕虽然心中喜悦,但并未忘记自己的责任,他知

道这份荣誉同时也是一份重担,他必须更加努力地保卫大明的边疆。

同时,在遥远的西征途中,皇太极的军队穿越了广袤的蒙古草原,向着战略

要地进发。在一次行军途中,皇太极召集了他的贝勒大臣和归顺后金的蒙古酋长

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接下来的攻击目标。

夜幕降临,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脸,火光在他们眼中跳跃,映出了他们坚定

而严肃的表情。皇太极坐在主位上,他的目光在每一位将领和酋长的脸上扫过,

寻找着他们的意见和支持。

在讨论中,两种意见交织着:一种主张攻击林丹汗率领下西迁的察哈尔部,

以巩固对蒙古的控制;另一种则主张趁明朝边防空虚之际,直接攻击明朝,以迅

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皇太极聆听着各方的意见,他的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最终,在深入分析了

明朝的防御状况和自身的战略目标后,他决定攻明。这个决定得到了多数贝勒和

蒙古酋长的支持。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皇太极选择了袁崇焕曾接济过的哈剌慎部的贵族布尔

噶都(布尔喀图)作为向导。布尔噶都对明朝的边防了如指掌,他的加入将大大

增加皇太极军队突破明朝蓟州长城薄弱环节的几率。

在布尔噶都的带领下,皇太极的军队开始秘密向蓟州进发。他们选择了一个

夜色最深沉的夜晚,避开了明军的巡逻和侦查,悄无声息地接近了长城。士兵们

的动作轻盈而迅速,马蹄上包裹着布,以防发出声响,兵器在夜幕下闪烁着寒光。

十月二十日的清晨,皇太极的大军如潮水般涌至蓟州镇长城以北,他们在一

处蒙古人的城市内安营扎寨。城市里的建筑融合了蒙古和汉地的风格,城墙上的

箭楼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肃穆。皇太极的帐篷立在城市的中心,周围是忙碌的女真

士兵们,他们正在整理装备,喂养战马,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二十四日,随着皇太极一声令下,女真军分成三路,如同伸展开的利爪,准

备撕裂明朝的边防。阿巴泰和阿济格率领左翼,岳托和济尔哈朗率领右翼,而皇

太极本人则坐镇中路,三路大军气势磅礴地向前推进。

二十七日,左翼的女真军在阿巴泰和阿济格的率领下,攻破了龙井关。这座

关口曾是明朝边防的坚固防线,但在女真军的猛烈攻势下,终究未能守住。与此

同时,皇太极中路的大军占领了洪山口和汉儿庄,士兵们在城内稍作休息,准备

着接下来的行动。皇太极派遣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遵化城下,他们隐蔽在夜色中,

仔细观察着城防的弱点。

右翼的后金军在岳托和济尔哈朗的指挥下,攻陷了大安口城。这座关口的失

守,意味着后金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明朝内地的大门。

二十八日,右翼女真军抵达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发布页Ltxsdz…℃〇M士兵们在郊野扎营,帐篷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地之上。石门驿站的守军在女真军的强大压力下,最终选

择了投降归顺。发^.^新^.^地^.^址 wWwLtXSFb…℃〇M女真军的旗帜在驿站上升起,标志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

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皇太极的军队显示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严密的

组织纪律。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每一次攻击都准确无误,每一场战斗都势如

破竹。

十月的辽东,天气渐寒,蓟州镇的长城沿线,战火纷飞。皇太极的女真大军

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狂风,席卷了蓟州镇辖下的各个要塞。龙井关、大安口、汉

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关键防线相继失守,蓟州明军在女真人的铁蹄下全线溃

败。

十月二十八日,宁远城中的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目光凝重地望向远方。长城

上的烽火台已经点燃,烽火连天,狼烟滚滚,这是蓟州危急的信号。袁崇焕的心

中充满了忧虑和焦急,他先前的担忧终于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蓟州的防线被突破,

意味着京城的安全岌岌可危。

袁崇焕迅速召集诸将,商讨对策。他知道,遵化是蓟州的门户,一旦失守,

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派遣赵率教率领精兵,火速前往遵化救援。赵率教是一员

勇猛的将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袁崇焕手中的重要力量。

赵率教接到命令后,立即点齐兵马,整装待发。士兵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和勇敢,他们知道,这次救援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蓟州乃至京城的安危。战马

嘶鸣,战鼓雷动,赵率教率领的部队如同一道闪电,冲出了宁远城,向着遵化疾

驰而去。

在紫禁城的心脏,乾清宫的宏伟殿堂内,朝会正在进行。

大殿内金碧辉煌,晨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映

照出群臣的影子和崇祯帝的龙椅。

崇祯帝坐在龙座上,他的装束庄重而华贵。头戴网巾和束发冠,再配以巾帽,

身穿明黄色的龙袍,上面绣着龙腾四海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他的脚穿蓝色的靴子,与龙袍相得益彰。然而,尽管衣着华贵,崇祯帝的脸上却

带着一丝苍白,那是长时间劳累和忧虑留下的痕迹。

他的手中拿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那双充满英气的剑眉下,星目在奏疏

上细细扫过,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女真人屡

次犯边的惨状,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

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荡,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

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深

深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

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

根佛尘,半低着头,神情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深知皇

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

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

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

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

议和当前的局势。

「女真人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

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

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女真人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女真人中的贡

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

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

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人,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

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

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

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女真人从长城方面突破一点,事情就不妥了。」他

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

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

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性,但同时也

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

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

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

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被迫改变用途。

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

以对抗日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

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

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

个地区的起义后,又接到命令急行军至另一个告急的地方。铠甲上沾满了旅途的

风尘,脸上写满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他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

不断地行进,只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粮饷的运输队伍也在艰难地前行。由于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

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押送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防止贼军的袭

击,确保粮饷能够安全送达前线。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他的愁容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缓缓扫过堂下的群臣。

这些大臣,一个个年岁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

焦急和关切,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崇焕分兵固守好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

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声

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群臣们聆听着崇祯帝的话语,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对崇祯帝决策的认同和支

持。他们知道,面对内忧外患,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袁崇

焕作为蓟辽督师,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也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抵御外侮的关

键。

「朕已经下旨,江南各地加紧练兵和调兵,还有筹措粮饷,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大明就缺时间。」崇祯帝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他的目光如

炬,仿佛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明的未来。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辽东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只能让袁崇焕分兵

死守一段时间,待陕西和中原的农民军被镇压,朕就立即抽调精兵派往长城关隘

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决策明确而果断。

群臣们被皇帝的气度所感染,他们齐声高呼:「皇上说得极是,皇上万岁,

万岁,万万岁。」这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凝聚着大明王朝的意志和决心。

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每个臣子的心头。他登基两年,面对的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国库亏空,粮饷难以为继,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

实。

崇祯帝站在龙椅前,身形显得有些消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深

知国家的困境,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眼下,朕登基两年,知国库亏空,朝廷

的粮饷尚入不敷出,要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不可。」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

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

朝堂下的臣工们,一个个低着头,表情凝重,他们心中都清楚国家的艰难处

境。崇祯帝继续说道:「就是江南等地有兵也难凑其必须的粮饷,所以只能先从

农民军作乱的地方和其周边附近抽调兵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但也充满

了果断。

他的目光扫过臣工们,每一个臣子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决心:「先消灭了那些

作乱害民的农民军,才好无后顾之忧的调兵北上扫平女真人。」崇祯帝的话语中

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他知道,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臣工们在崇祯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力量,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帝决策

的支持和信任。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君臣一心,大明王朝定能渡过

难关。

朝会上,崇祯帝的声音沉重而坚定,他向臣工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苦衷和深

谋远虑。

" 朕,为什么把原来增援长城各处重要关隘的兵力,调向陕西和中原贼军作

乱的方向,是因为如果国内被贼军做大,会比关外女真人的威胁更严重。" 崇祯

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

臣工们聆听着皇帝的解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皇帝的决策虽然

艰难,但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一位老臣上前一步,语气恭敬而充满信任地

说:" 皇上说得极是,是大明之福呀。" 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臣子的心声,他们

对皇帝的英明决策充满信心。

崇祯帝继续说道:" 还有一点就是,袁崇焕已经数次大败皇太极,重伤了皇

太极的锐气,而且辽东后金的老家也爆发了大饥荒,现在实在是无兵更无粮饷可

调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 朕也希望上天能助我大明中兴啊。" 崇祯帝的双眼有些湿润,他看着堂下

的臣工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他多么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分担这份重担,共

同为大明的中兴而努力。

他的皙白双手扶在龙座的把手上,慢慢地磨弄着,这个小动作透露出他内心

的焦虑和不安。但他的脊背依然挺直,眼神依然坚定,展现出一位君主的坚强和

不屈。

朝会结束后,崇祯帝独自留在乾清宫,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孤

寂。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袁崇焕的奏疏上,深深地思索着解决方案。他知道,作为

一国之君,他必须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来保护他的百姓和江山社稷。

群臣们围绕着当前的战事展开了讨论,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

对袁崇焕的信任。

一位身材魁梧、身着朝服的将领站了出来,他的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

袁崇焕的深厚信心:「皇上,袁督师一定可以击败女真人。」他的这句话如同一

剂强心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股力量。

这位将领曾亲眼目睹袁崇焕在战场上的英姿,那智勇双全的指挥,那临危不

乱的气度,都让他坚信,袁崇焕有能力带领明军走向胜利。

紧接着,另一位文臣也上前一步,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些作乱

的女真人,一定会被明军消灭,皇上。」他的话语中不仅有着对明军战斗力的信

任,更有着对大明国运的信心。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聆听着群臣的讨论,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的臣子们都有着一颗为国尽忠的心,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是国家能够

度过难关的重要力量。

皇帝的双手轻轻扶在龙椅的扶手上,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朕深

知袁督师的忠勇,也相信我大明的将士们能够不辱使命,捍卫国家的疆土。」他

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袁崇焕和明军的坚定信任。

朝会终于进入了尾声,王承恩凭借多年的经验,敏锐地察觉到崇祯帝即将退

朝。他站直了身子,步态从容地上前两步,走到丹陛前。王承恩身着灰色袍服,

面容肃穆,他轻轻甩了一下手中的佛尘,尘丝在空气中划出优雅的弧线,仿佛在

为这一刻的庄严画上句点。

他用尖锐而清晰的声音喊道:「退……朝……」声音在乾清宫内回荡,穿透

了每一根梁柱,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臣工们听到「退朝」的宣告,立刻整齐划一地跪下,行一跪三叩头礼。他们

的动作庄重而熟练,显示出对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尊敬。今日的早朝从清晨持续到

了中午,但无人有怨言,因为这是他们作为臣子的职责和荣耀。

「微臣恭送,皇上。」臣工们齐声道,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和忠诚。

崇祯帝缓缓从龙座上站起,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四名乾清宫的宫女随即跟

了上来,她们身着淡雅的服饰,动作轻盈而恭敬,为崇祯帝略整理了一下龙袍,

然后簇拥着他走向乾清宫的左暖阁而去。

待崇祯帝走进暖阁的门内,众王公大臣才敢抬起头,站起身子。他们按照官

职辈分,井然有序地退出乾清宫,如同潮水般悄然退去,显示出朝会的庄严和秩

序。

人都走空后,乾清宫中的太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等待乾清宫通风一会儿,

然后缓缓地将朱红色的大门和窗子关闭。大门关闭的那一刻,仿佛是两个世界的

分界,门外是外朝,门内则是后宫。

随着大门的关闭,乾清宫又恢复了宁静。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空旷的大殿内,

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宁静。这里,是皇权的象征,也是明朝决策的中心,每一次朝

会的结束,都预示着新的开始。

第八章 赵率教

十月二十七日后的三日,蓟州镇的长城防线在女真人的铁蹄下纷纷陷落。皇

太极站在指挥台上,望着前方的战火,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他原本预计

攻破长城至少需要数日苦战,甚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现实却轻松得令他感到

意外。明朝的守军似乎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许多关隘的防守薄弱,几乎无法抵

挡女真人的攻势。

皇太极曾设想,如果不能迅速攻破关隘,而明军又迅速增援,他可能不得不

选择撤军。他深知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若是袁崇焕得知关隘失守,很可能采取反

击策略,比如进攻沈阳,以牵制自己的攻势。这样一来,女真军队将面临两难选

择,要么继续深入明朝腹地,要么回师保卫自己的都城。

然而,现实的情况比皇太极预想的要顺利得多。蓟州镇的防线如同摧枯拉朽

般被一一攻破,女真人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这让皇太极感到既惊喜又警惕,

他知道这样的顺利可能隐藏着未知的风险。

与此同时,袁崇焕在宁远城中接到了长城防线被突破的消息,他的心中充满

了忧虑。他迅速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知道皇太极的野心不会止步于此。

皇太极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他的心中并没有完全放松。他知

道袁崇焕不会就此放弃,一定会有反击的策略。

战争的阴云再次聚集,双方都在紧张地准备着,等待着决定命运的一刻。皇

太极和袁崇焕,两位战场上的智者,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

在后金的营帐内,三盏烛台散发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将桌面上的作战地图

照得通明。地图上,用精细的线条和符号详细标注了后金军队的行军路线、当前

态势,以及明军可能的支援方向和驻军情况。这些信息是皇太极制定战略的关键,

也是他与将领们讨论的基础。

皇太极低下头,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与身边的将领们一同细致地观摩着地

图上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讨论着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战

争的走向。在场的将领们,包括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

廉,以及大贝勒莽古尔泰和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都是女

真族中的精兵猛将,他们的经验和勇猛是皇太极取胜的重要依靠。

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严肃,每个将领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围坐

在地图周围,或凝视地图沉思,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皇太极认真听取每个

人的想法,不时点头或提出问题,以确保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讨论中,皇太极显得格外冷静和果断。他知道,面对明朝坚固的防线和可

能的反击,女真军队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他提出了几个可能的

作战方案,包括绕过明军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或是利用夜间行动,打乱明

军的部署。

将领们对皇太极的提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敌情的

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补充。有的将领主张迅速行动,利用女真军队的机动

性,打一个时间差;有的则建议加强侦查,更准确地掌握明军的动向,以便做出

更有针对性的部署。

随着讨论的深入,皇太极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作战计划。他决定采取

分兵策略,一部分军队继续向明朝腹地深入,制造压力,迫使明军分散兵力;另

一部分则准备应对可能的反击,确保后金军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战场变化。

在营帐的一角,几个侍卫静静地站立着,他们的存在为这场军事讨论增添了

一份庄重感。他们的目光警惕,随时准备执行将领们的命令,确保作战计划的顺

利实施。

皇太极与他的将领们围坐在地图前,他们的目光锐利,讨论着接下来的战略

部署。

皇太极沉声分析道:「如果袁崇焕得知长城关隘被破,他必定会从山海关派

出一军,沿着长城西侧迅速行进,以阻截我军,确保三屯营和遵化的安全。」他

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敌军行动的精准预判。

莽古尔泰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在喜峰口留下一部分兵力,

在遵化与三屯营之间设下埋伏,以逸待劳。若明军不从此处来,我们就主动出击,

攻打三屯营或遵化。」他的方案既考虑了防御也考虑了进攻,显示了女真将领的

果敢与机智。

皇太极继续阐述他的计划:「如今入京的路线已被我们掌握。破关隘之后,

我们将直逼遵化、蓟门,进而攻占三河、通州,直至兵临北京城下。」他的语调

坚定,每个字都显得铿锵有力。

代善补充道:「遵化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京城相隔约三百里,是我军进军

的关键。若无此地作为立足点,我军将难以前进,后路也将受到威胁。」他的分

析凸显了遵化的战略重要性。

皇太极最终做出了决定:「朕决定在喜峰口二十里外的汉儿庄设下伏兵,以

防不测。若明军不从这里来,我们的伏军就按兵不动。朕相信明军定会从这里来,

因为从山海关发兵西进是最快的路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众将听后,齐声高呼:「皇上,万岁,女真,万岁!」他们的呼声在营帐内

回荡,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彰显了女真军队的团结与士气。

营帐内的气氛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每个将领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与决心。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